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

南帆:《“技術”三題》

發(fā)布時間:2015-04-14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放大

縮小

  3

  技術與公共利益

  一個崇尚技術的時代已經到來。從機械制造、電子設備、食品加工到金融領域,各種類型的技術專家贏得了空前的器重。技術專家負責細化設計方案,精確地實現目標,他們是這個時代造就奇跡的中堅力量。如果說,哲學家為首的人文知識分子因為曲高和寡而逐漸成為傳說,那么,如今令人信賴的是實干型的技術專家。

  工科學院是技術專家的搖籃。從就業(yè)崗位的占領到市場價格競爭,工科學院的屢屢勝出一次又一次地鞏固了技術至上的觀念。古語說,“家有錢財萬貫,不如一技隨身”。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一技隨身是衣食無虞的底線;“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是這種觀念的延伸版。相對于種種社會科學探索包含的政治風險,“數理化”為代表的技術體系性質穩(wěn)定,操作簡明。一所大學對于相當數量工科學生的普遍追求進行了調查。他們之間流行的幾句話可以視為這種觀念的最新表述:“學好英語,學好計算機,努力工作,好好掙錢。”如果說,英語和計算機是“走遍天下”所必備的公共語言,那么,現在的學生開始無畏地坦言“掙錢”。技術與市場對接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許多人心目中,市場價格是評價技術的唯一標準。

  因此,前一段諸多社會事件引起輿論大嘩的時候,并沒有多少人將這些社會事件與技術專家聯系起來。從瘦肉精飼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膠囊的制作到利用電話、互聯網精心設計的錢財欺詐,輿論同聲譴責無良企業(yè)、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騙子以及失職的監(jiān)管機構,技術專家的責任似乎被輕輕放過。人們沒有看到參與這些社會事件的技術專家出面道歉,這個環(huán)節(jié)成為盲點因而遭到遺忘。不少人覺得,技術必定是社會歷史之中的“正能量”,技術與道德的關系遠在人們的視野之外。大多數技術專家似乎未曾意識到公德對于專業(yè)工作的規(guī)約。

  相當長一段時間,技術游離于這個社會的日常生活之外??梢酝瓿尚l(wèi)星上天的難題而沒有興趣解決抽水馬桶漏水,這種狀況生動地表明了技術的遠大志向。當大部分技術專家簇擁在核潛艇研制、國家電網設計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種國家重大項目周圍的時候,道德已經提前做出了首肯。從電視機、電冰箱的更新換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鮮,技術與各種民生問題的結緣是不久以前的事情。這是一個令人驚異的突破,技術與利潤之間的聯系立竿見影地顯現;然而,技術與道德之間的思考并未及時跟上。

  技術免遭道德問責的另一個原因是依傍于“科學”。作為跨入現代社會的一個歷史地標,“賽先生”——即“科學”——一直擁有超常的威望。迄今為止,“科學”幾乎都是作為褒義詞出現。許多語境之中,“技術”與“科學”相提并論,享有同等的尊榮——并且,“技術”常常由于顯著的實效而引人矚目。盡管如此,“技術”與“科學”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異?!翱茖W”更多地從理論意義上考察自然界規(guī)律,“技術”注重解決某一個領域的具體目標。正是因此,“技術”必須比“科學”更多地考慮具體目標與公共利益的關系。許多時候,這即是“技術”道德自律的重要內容。人們沒有理由忽視現代社會的另一個特征——罪惡的技術含量正在與日俱增。

  在我看來,現在已經到了談論技術與公共利益關系的時候了。公共利益通常指一個社會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如果說,經濟學、政治學或者法學無不包含了艱深的社會科學課題,那么,公共利益的理解并不困難。重要的是,技術專家必須在專業(yè)工作之中意識到公共利益的存在。他們不能因為某一個具體目標帶來的利潤而放肆地損害公共利益。如果個人或者某個利益共同體的局部收益可能以社會大多數人的損失為代價,這種項目必須毫不猶豫地否決。由于前景、適用范圍以及后果尚未確定,某些技術項目對于公共利益的影響仍在爭議階段,例如生物技術克隆人類器官,轉基因農產品充當人類的主要食物,互聯網等通訊設施的監(jiān)控是否違法,3D打印機會不會成為不法分子生產各種武器的幫兇;相對地說,另一些技術項目帶來的危害已經眾所周知:用福爾馬林浸泡肉類食品,將過量的抗菌素摻入動物飼料,借助特殊的化工知識制造毒品,或者研制消費者無法識別的假雞蛋、假大米、假古董、假鈔票,如此等等。作為技術專家,他們當然深知后果的嚴重??墒牵瑸槭裁此麄兊牧贾袂榘苍數啬S了這一切?

  不要將公共利益僅僅想象為一個遙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公共利益事關每一個社會成員,包括那些技術專家。如果電器工程師吃到的是地溝油烹煮的食品,制作假藥者買到了冒牌的山寨手機,他們的憤怒絕不亞于身邊的大眾。所有的人都應該明白,踐踏公德的后果遲早也會落到自己頭上——即使那些腰纏萬貫的技術專家也不會例外。

作者: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