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嚴雋琪:公共文化服務要適應動態(tài)變化

發(fā)布時間:2017-11-03  來源:人民日報

放大

縮小

  文化建設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的視野不能只在“高大上”的文化設施項目上,不能只在一部分人群上,而是要使廣大的基層群眾、各個社會階層都有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都從文化生活中體會“小康”的滿意感。

  目前,我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很多挑戰(zhàn)。比如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帶來的人口流動,這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要適應動態(tài)變化,既滿足現實需求又具有前瞻性。

  要處理好公共文化服務的市場化和公益性,公益性不等于不能市場化,市場化也可以搞公益。我們有些公共文化設施,建了沒有人管,有了人管沒有人輔導。這就需要在市場大潮下引入社會力量,轉變政府職能,促進多元供給和多元參與。

  公共文化服務還要處理好滿足文化需求和價值引領的關系。需要將自上而下的“配送”和自下而下的“自足”結合起來,在喜聞樂見和日常生活中實現價值引領。公共文化服務具有社會性、多樣性和廣泛的參與性,應成為傳播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陣地。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制度設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魂”。

  這些都需要我們用積極開放的態(tài)度,通過思想觀念的進步和制度設計的完善來解決問題。雖然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fā)展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社會物質資本,但發(fā)展中的中國“錢緊”是常態(tài),適度增加財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務“硬設施”的經費非常必要,更重要的是在盤活“存量”與完善配套條件上提高使用效率、在統籌協調處于分割狀態(tài)的資源中發(fā)現“增量”、在深挖內涵中激發(fā)新活力。一條可行的路徑是鼓勵、放權和支持在基層整合好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資源,實現共建共享,綜合利用,融合發(fā)展。

  公共文化服務不僅要和娛樂休閑相融合、和科學普及相融合,更要和道德教化相融合。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質,讓人們學會懂得美、欣賞美。文化建設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的視野不能只在“高大上”的文化設施項目上,不能只在一部分人群上,而是要通過因地制宜,通過分類設計,通過多主體參與,通過多種技術手段,讓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遍及全部的人群和城鄉(xiāng),使廣大的基層群眾、各個社會階層都有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都從文化生活中體會“小康”的滿意感。

作者:嚴雋琪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