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  >  解讀

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評析

發(fā)布時間:2014-05-16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放大

縮小

  這種新版的馬克思主義在對待中國歷史的觀點上,否定了過去領導人提出的“經濟越落后,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就越容易”的觀點,而堅持了列寧“國家越落后,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就越困難”的觀點。(11)

  這種新版的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上,承認自己是“尚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歷史中每一階段的演進都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關聯,并歸根結底是由經濟發(fā)展水平所決定的。在各個階段的演進特征上,“毛之后關于‘社會主義階段’的理論實質上是以進化論的觀點來認識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它的每一個階段都反映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它放棄了社會主義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從過渡到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的特點是連續(xù)不斷地同過去進行徹底的革命決裂,對現實進行實質性的改造,并在設想的‘一個接一個’的不斷的革命中盡可能迅速地實現社會關系和人民群眾覺悟的改造?!?12)

  西方一些學者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不久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認識上的變化與發(fā)展為依據,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一種新版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說是有相當見地的。它的合理性在于:

  一是比較客觀地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失誤和教訓,指出了我們在社會主義認識上的病癥所在。長期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認識問題上的不成熟,主要特征就是忽視發(fā)展生產力,不顧客觀條件和客觀規(guī)律,夸大人的主觀意志,盲目追求生產關系的先進,導致用階級斗爭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這一時期形成的理論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

  二是比較客觀和準確地把握鄧小平理論的主要特點。西方學者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喜歡用生產力來解釋社會主義”,把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放到“第一位”,鄧小平理論的核心觀點就是“發(fā)展生產力”。邁斯納從發(fā)展生產力這一基本觀點出發(fā),研究鄧小平理論中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研究其中社會主義階段劃分的客觀依據,這種以唯物史觀的方法從整體上來分析鄧小平理論及其與各個組成部分的有機聯系,反映了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理論時注意到鄧小平理論的內在關系從而把鄧小平理論作為一種理論體系來對待的正確態(tài)度。

  三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解釋鄧小平理論,并從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方向上分析我們存在的社會主義建設上的空想論,從而把鄧小平理論落腳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上,反映了西方一些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角度研究鄧小平理論的傾向。

  但是,邁斯納把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看作是一種“經濟決定論”,從而認為今天中國只講發(fā)展生產力,不講精神對物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則是錯誤的。

  事實上,鄧小平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方面進行了重大的變革,這種變革改變了過去生產關系的變革超越生產力的錯誤,一方面順應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改變了人們的現實關系和生活態(tài)度。它使人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而不是流行于空洞的政治口號之中。與此同時,鄧小平理論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它的正確發(fā)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一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在實踐和理論的發(fā)展中這一理論得到不斷的充實和完善。

  四、“后社會主義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一種新的形態(tài)揭開了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新的一頁。這種新形態(tài)的社會主義以一種既不同于傳統(tǒng)模式的社會主義,又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新形式,給當代關心和思考社會主義的人們以極大興趣。在國外,一些學者也想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在理論上做一些新的歸納和總結,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前途作出新的展望。其中比較有影響、并形成比較系統(tǒng)理論的就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阿里夫·德里克教授。

  德里克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在中國國內及國際范圍內都引起了爭論。在中國國內,“當今中國社會在進行根本的改革,這種改革在思想上引起中國社會姓‘資’還是姓‘社’兩種觀點之間的激烈斗爭”。在國際上,“人們提出諸如‘革命后社會’、‘非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社會資本主義’之類的不同觀點”。(13)德里克認為,爭論的根源在于人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硬要把中國的社會主義納入人們設定的框框,套用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傳統(tǒng)概念,說它非此即彼。他認為,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已向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個原有概念提出了一些最根本的問題。因此,應該在思考的框架上有所突破,即“跳出概念上的死框框”。無獨有偶,日本學者天兒慧認為,按原有的概念已無法區(qū)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

  阿里夫·德里克提出的新的認識框架和概念是“后社會主義”。他認為,后社會主義這一概念并不預示社會主義的終結,而是在社會主義原有概念陷入矛盾時,使人們能夠以新的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反思社會主義。

  德里克認為,學術界在中國社會主義問題上爭論的起點是從社會主義的概念引起的?!鞍凑漳壳暗挠梅?,這個概念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社會主義國家的現狀,即魯道夫·巴赫羅所謂‘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二是用來說明這些國家的前途,即它們在理論上為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而要努力建立的一種社會(兩者的區(qū)別相當于比爾·布魯格和別的學者所說的‘制度’和‘過程’)。含義之所以引起問題,就在于這兩種用法之間,制度和過程之間,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著距離。只要遠景是制約現實的一個內在條件,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理想為當前的政策導向,社會主義的兩種含義就很容易重合。如果遠景同現實割裂,或者遠景雖仍然被視為最終目標,但對制定現實政策不再起直接作用,這時社會主義的含義問題就會突出起來?!?14)

  德里克堅決反對某些西方學者因為中國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吸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就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入資本主義性質和資本主義前途的論點。他認為:“現在人們往往認為,中國社會主義的淡化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其根據是,嚴格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任何妥協(xié),都必然會導致社會主義為資本主義所同化。這實際上是一種武斷的推論。只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才能證明這種論斷是正確的,因為這種意識形態(tài)排除了資本主義前途為任何其他發(fā)展道路所取代的可能性,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是永恒的。其實歷史是發(fā)展的,未來還是個未知數?!彼躁P注中國社會主義的口吻說道:“西方一些人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誤解為資本主義和毫無約束的自由企業(yè)。我認為,有些人不是誤解,而是要以資本主義的理想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導向?!?15) 德里克由于認識上的局限,認為中國今天實際存在的現實的社會主義與作為理想的社會主義有距離,他也不打算把中國社會主義看作是那種理想與當前現實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

  他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是另辟蹊徑,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名為“后社會主義”。他認為,這“可以使我們既認真看待中國的社會主義,而不忽視它因與資本主義相結合而產生的問題,也不會迫使我們必然在其自我形象(社會主義)和否定其自我形象的另一個形象(資本主義)之間作出意識形態(tài)上的選擇。這個詞有意在內涵上留有余地”。(16)

  他給“后社會主義”下的定義是:“后社會主義”是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提供了一條可以取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但不再有統(tǒng)一的理論,而帶有各國的特色。這種社會主義,既須躋身于資本主義世界,又不能放棄社會主義的基本結構;既要同資本主義的世界秩序相結合,又要確保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既要利用資本主義的經驗,又要克服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

  他認為,“后社會主義”不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意義上作為資本主義之后一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社會主義,而是指利用資本主義的經驗而又力圖克服資本主義發(fā)展中種種弊端的那樣一種社會主義。德里克認為,“后社會主義”賦予“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以合理性,“它總是力求將一種朦朧的爭取社會主義未來的理想作為人類的共同目標,雖然不讓這種理想發(fā)揮其內在決定當前社會政策的作用”。(17)

  德里克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有歷史和現實根據和理論依據的。他以中國共產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與實踐論證自己的論點。他認為在這兩個社會階段(新民主主義階段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有必要利用資本主義的方法發(fā)展經濟。既然新民主主義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那么,新民主主義的眼光就保證‘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會回到資本主義或者說使資本主義復辟”(18)。

  他認為,“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開放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的發(fā)展的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擁有了更大的選擇經濟發(fā)展手段的余地,甚至比資本主義的選擇余地還要大。資本主義盡管有其自身的靈活性,但排除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就是社會主義的選擇。在存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不再向資本主義挑戰(zhàn),而是謀求容納資本主義,通過‘非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實現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制約的發(fā)展目標?!?19) 他認為,發(fā)展前途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主要不取決于社會主義對未來有什么理想,而取決于當代資本主義和“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之間為爭奪未來而進行的全方位的斗爭。

作者:馬啟民     責任編輯: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