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手機版

參政議政平臺 郵箱登陸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瀏覽>開明視點

馮驥才:建立國家非遺保護的科學體系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來源:

放大

縮小

  近年來,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重大意義、必要性和深刻性,習主席已經講得十分透徹、明晰、系統(tǒng)。應該說,我們已經擁有指導做好這方面工作的強大的思想與理論。關鍵是我們怎么落實。進一步怎么做才能更加行之有效,深入人心,使我們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fā)揮優(yōu)勢,并成為國家前進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

  這關系到國家十四五期間的文化工作。我談一點個人的思考與建議。

  本世紀以來,我國在大文化戰(zhàn)略上,開始了兩項史無前例的工作。一是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傳統(tǒng)村落的認定。這兩項工作都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刻不容緩的緊迫性。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已經將中華大地上非遺基本摸清,約十萬項進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進入國家級名錄的非遺為1372項。已認定的傳統(tǒng)村落為6819個。這兩項工作,我國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遺產名錄上,我國居于首位,遠遠高于其他國家。這表明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現代眼光,受到了國際知識界的高度認可。

  當然,要對如此龐大又繽紛的歷史文化財富進行保護,難度很大。更由于非遺是一種活態(tài)存在,較難把握,而且沒有前人的經驗可資借鑒,特別是在市場中還會受到利益的驅動和左右。非遺一旦失去本色便會得而復失。保護的工作充滿挑戰(zhàn)。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我最深的體會有兩點:

  一、科學保護是根本

  科學保護就是從文化遺產本身的性質、特點、規(guī)律、獨特性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出一整套科學的保護規(guī)則、標準、內容、方法、制度與機制。這項工作目前還沒有系統(tǒng)的規(guī)劃。

  我們必需給每一項已經列入國家保護范疇的文化遺產制定精確的檔案;非遺是口頭的、無形的、活態(tài)和不確定的,必需通過文字和音像的記錄、整理與編制,才能成為確鑿的依據,也是國家必需具備的重要文獻。

  要為每一項非遺的遺存制作“遺產清單”,設定責任人掌管,政府監(jiān)管,保證遺產不再流失。

  再有,保護工作需要切實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監(jiān)督應依據科學制定的保護標準與規(guī)范,并運用已有的《非遺法》監(jiān)督執(zhí)行?!斗沁z法》已頒布近十年。遺憾的是尚無執(zhí)行個案。

  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并嚴格執(zhí)行的保護體系,保護才有了保證,發(fā)展也有了依據。

  二、人才培養(yǎng)是關鍵

  科學保護需要專業(yè)人才。沒有專業(yè)人才就無法做到科學保護。這是關鍵問題。

  可是我們的遺產的體量太大了,人才遠遠不足。日韓是世界上較早開展非遺保護的國家,他們每項非遺后邊都有一些專家,我們現在絕大部分非遺是沒有專家的。老專家愈來愈少,后繼乏人。沒有科學支撐和科學判定,是當前非遺保護最大的軟肋。

  問題的根由,在我們大學學科的設置上。我國現在大學的學科中,文化遺產學、民藝學等還都沒有獨立的學科。雖然一些大學開設了非遺保護與科研的課程,由于沒有自己的學科地位,只能勉強地掛靠在鄰近的學科上。不能獨立招生,沒有自己的名份,畢業(yè)的評定也受治于所掛靠學科專業(yè)不同的困擾。非遺教研舉步為艱。而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很多年輕人想通過大學的學習與研究,投身到非遺保護的事業(yè)中。由于學科的空白,招生名額受限,很多年輕人只能放棄原先的志向。

  一邊是亟待科學支撐的中華大地上的非遺,一邊是求學無門的年輕人。由于學科的不對位不配套,學科建設的滯后,跟不上時代,致使我們的非遺保護陷入困局。

  我們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迫切需要一支奮發(fā)有為的生力軍。如果我們能夠有計劃地、源源不斷地培養(yǎng)這方面的人才,不僅是非遺保護事業(yè)本身的需要,我們還將漸漸擁有一支實實在在的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骨干力量。我們急需這方面的知識骨干與人才隊伍!

  從建立國家非遺檔案、規(guī)范管理到學科設置與人才培養(yǎng)是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科學體系,是一件大事,建議國家在十四五文化事業(yè)的頂層設計中予以考慮。

  如果說本世紀以來前一個階段是“搶救性保護”的階段,現階段應該是開始進入了“科學保護”的新階段。即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和文化的規(guī)律,科學地管理好我們祖先代代相傳的寶貴遺產,使之根脈相續(xù),永葆活力。讓它生氣勃勃地成為人民美好生活中最富民族氣質與自信的一部分,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久的正能量。

作者:馮驥才     責任編輯:張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hotelsf.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民主促進會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主編信箱
京ICP備0502631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