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進首頁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頁 |雜志簡介 |雜志征訂 |投稿須知 |編讀往來 |廣告業(yè)務 |歷年目錄

《民主》雜志2009年全年目錄一覽

  2009年1期雜志目錄

  專稿

  齊心協(xié)力迎來中華民族二十一世紀新的騰飛 嚴雋琪)

  “文明的沖突”與和諧世界 劉新成

  重視人,重視社會,實現(xiàn)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發(fā)展 蔡達峰

  專題訪談

  嚴雋琪主席做客人民網(wǎng)強國論壇 政 澤

  學習與探索

  努力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的統(tǒng)一 逄錦聚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盧衛(wèi)紅

  議政回音

  “小種子”牽動“大領導”的心 鮑 莉

  為“個體戶”減壓 余桂林

  教育園地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 葉上雄

  轉(zhuǎn)變觀念,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 康繼文

  法制天地

  防震減災法的重大修改 高民權(quán)

  人物通訊

  一張江城文化名片 李寶平

  天使在人間 于春敏

  彈撥聲中創(chuàng)新曲 曹浩亮

  文化視點

  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張 鋒

  元旦漫話 魯 橋

  書刊評介

  理性的思考與現(xiàn)實的關懷 邱連波

  緬懷故人

  酒仙·老油燈收藏者·裝幀設計大師 李傳璽

  百家之言

  朝哪里“冬跑” 孫 燕

  偶得二題 朱鐵志

  在汪老字紙簍中淘畫 柳 萌

  警惕事故瞞報形成“官企媒合作機制” 潘洪其

  電話情仇 王乾榮

  麥草扇隨想 蔡惠泉

  “領導慰問基地”的反諷意味 蔣 萌

  我看“80后” 楊金龍

 

 

  2009年2期雜志目錄

  學習與探索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政(上) 張獻生 吳 茜

  細節(jié)決定民主 劉榮榮

  三中全會的農(nóng)村新政 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道路上的里程碑 孟令濤

  國是論衡

  推進重點領域、重點部位和關鍵環(huán)節(jié)預防國國企腐敗工作 葉 葉 李能基

  全民醫(yī)保 路在何方 宋 偉 杜福祥

  議政回音

  為加強社區(qū)衛(wèi)生醫(yī)療服務建設獻策出力 陳 偉

  教育園地

  杜絕陽光高考下的暗箱的思考 上官子木

  加強農(nóng)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羅新芳

  法制天地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證券法律制度的反思 萬國華

  人物通訊

  提案大戶孫學忠軼事 郭尚銀

  “做一個普通的劃槳人” 徐洪繞

  心系再就業(yè),培育“美”的使者 李寶平

  文化視點

  文人藝人創(chuàng)佳話 齊梅攜手譜新聲 梁 燕 )

  滄桑巨變 再鑄輝煌 烏心怡

  序 跋 評

  《中國京劇戲衣圖譜》序 劉曾復

  總結(jié)人類歷史 研究文明理論 馮永謙

  緬懷故人

  為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事業(yè)鞠躬盡瘁 蔡榮華

  百家之言

  總理強調(diào)信心的喊話恰似冬天里的一把火 楊亞軍

  我與幾家新時期雜志 柳 萌

  形象思維的功與罪 舒 展

  房價怎么會是個謎? 陸士華

  歸來兮,老茂生 施立學

  少一些幼稚病 蔣元明

  “法律年貨”送得好 左崇年

  征求民意重在采納民意 亢振洲

 

 

  2009年3期雜志目錄

  專題訪談

  朱永新:解析取消文理分科 靳 萱

  學習與探索

  學習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體會 王佐書

  民主黨派話語特點及話語權(quán)初探 許 怡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政(下) 張獻生 吳 茜

  國是論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nóng)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建與發(fā)展 關信平

  健康城市:城市發(fā)展的新追求 陳柳欽

  議政回音

  民進中央:一場為“一件提案”召開的辦理協(xié)商會 包松婭

  教育園地

  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 項賢明

  教育敘事研究:發(fā)展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 周國韜

  法制天地

  依法保障食品安全 鄭瑞琨 胡 燕

  人物通訊

  石山綠了 腰包鼓了 秦 維 黎長明

  知名的學者 參政的專家 陸錚鈾

  “為當代青少年理性選擇奠基”的力行者 楊瑾琪

  文化視點

  活態(tài)保護 傳承賡揚 曹浩亮 徐國清

  試析康有為與陳獨秀的人格觀 吳乃華

  書刊評介

  認知駕馭論 劉連茂

  域外一瞥

  金融海嘯中的美國社會見聞 育 文

  百家之言

  有感于習近平“縣委書記責任重大” 亢振洲

  “明珠塔”倒掉了,“瞎折騰”還在繼續(xù)嗎 劉義昆

  為“特別監(jiān)督員”叫好 胡昌方 吳何辰

  當“政要”變?yōu)椤懊恕?張軍才

  多視“老百姓是頭上天” 左崇年

  200萬與13歲 蔣元明

  榮與辱 陳碧藍

  關注農(nóng)村老有所樂 張君明

  對國家考試立法的三點建議 孫瑞灼

  記紀檢工作更陽光 蔡愛紅

 

 

  2009年4期雜志目錄

  專稿

  既要服務國家的科學發(fā)展 又要實現(xiàn)民進自身的科學發(fā)展 嚴雋琪

  風骨錚錚屹風雨 美文卷卷傳百世 明 浩

  學習與探索

  參政議政,依法履職,增進福祉 葉 青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堅持改革開放 左延珠

  國是論衡

  力促中國出版業(yè)“走出去” 聞 靜

  世界金融危機與中國和平崛起 王 坤

  議政回音

  讓三湘四水煥發(fā)美麗光彩,助推湖南“兩型社會”構(gòu)建 周 莉

  教育園地

  香港高校特色教育的魅力 丁 峰

  是反思當前高等教育弊端的時候了 阿旃陳

  法制天地

  實行寬嚴相濟 積極關注民生 巫 英

  人物通訊

  有了開始,何愁未來 戴萌睿

  用電影文化打造吉林最耀眼的名片 李 鑫

  文化視點

  閑話讀書 來新夏

  從甘熙宅第到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徐龍梅

  史海鉤沉

  天長緣久 命運休戚 杜麗君

  書刊評介

  “不為浮云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梁 燕

  域外一瞥

  在意大利尋找詩意(上) 趙麗宏

  百家之言

  把“實用”裝進心里 孫 燕

  少說成績,多講問題 汪金友

  搶救抗戰(zhàn)遺址就是搶救記憶 陳 軍

  “空餉辦”可能放“空炮” 蔣元明

  “輕富豪榜重慈善榜”的三點意義 曾志楊

  草根網(wǎng)民可以“名正言順”提意見了 楊海東

  “問計于民”是執(zhí)政為民的基礎性工作 沈 峰

  四個學生共用一本教材值得推廣 胡宗秀

  把睡眠還給孩子有多難? 楊亞軍

 

 

  2009年5期雜志目錄

  專稿

  無愧于歷史 無愧于前輩 無愧于時代 羅富和

  開示人心,和諧共創(chuàng) 許嘉璐

  寫在5·12地震一周年 靳 川

  學習與探索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本質(zhì)特征的歷史根源與現(xiàn)實根據(jù) 謝 勇

  堅持多黨合作制度 發(fā)展和諧政黨關系 杭元祥

  試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楊心恒

  國是論衡

  共創(chuàng)教育發(fā)展新局面 聞 靜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抵御全球金融危機 劉 柳

  議政回音

  為關注特殊教育吶喊 李柏嘏

  教育園地

  校長如何引領學校教育價值觀的轉(zhuǎn)變 項慧芳

  辛安亭語文教育思想的啟示 李 媛

  法制天地

  保障郵政普遍服務 完善郵政安全監(jiān)管 朱曉娟

  人物通訊

  美與友好的和平使者 李寶平

  用敬業(yè)書寫“語文人生” 陳 莘 佘宏明

  文化視點

  新文化運動的反思 胡 軍

  中國近代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沈 鋼 江幼玲

  史海鉤沉

  劉少奇是怎樣搞調(diào)查的 薛鑫良

  域外一瞥

  在意大利尋找詩意(下) 趙麗宏

  緬懷故人

  笑的哲人——老舍先生 舒 展 文 丁 聰 圖

  百家之言

  總理說“你有要求我的權(quán)利”令誰臉紅 蔣 萌

  直面災難奮力前行 鐘 潛

  素質(zhì)教育,應叫素養(yǎng)教育 孟令濤

  山水有情也有心 柳 萌

  警惕大魚吃小魚的社會病蔓延 朽 木

  勸君算算"成本賬" 仇 珍

  從美國農(nóng)補政策看袁隆平糧補建議 盛 翔

  我們還能相信什么預言 屠雨迅

 

 

  2009年6期雜志目錄

  學習與探索

  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 李抒望

  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 袁 芳

  國是論衡

  目標行動與責任 董玉海

  議政回音

  寫給歷史的答卷 岳 洋

  教育園地

  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之我見 汪光盛

  做學生和諧發(fā)展的導師和引路人 滕兆敏

  人物通訊

  無悔的人生價值觀 張 麗

  永恒的守望 鄒海偉

  文化視點

  社會和諧的借鑒意義 虞長生

  東北文化的神韻:沈陽故宮博物院 武 斌

  史海鉤沉

  大力弘揚周恩來的公仆精神 薛鑫良

  域外一瞥

  在足球王國和桑巴舞的故鄉(xiāng) 殷士學

  緬懷故人

  笑別丁聰 舒 展

  桃李滿天下,垂范在人間 蔡榮華

  百家之言

  人生得過坎兒 柳 萌

  把“實用”裝進心里 孫 燕

  要反思官員為何“不敢面對群眾”? 潘洪其

  辦公室面積、越野車標準與按摩簽單之類 朽 木

  禁令也當娛樂嗎? 蔣元明

  警惕“特別培訓計劃”中的“貓膩”現(xiàn)象 徐培華

  慈善黑名單驅(qū)除“假慈善” 江德斌

  誠信是企業(yè)“長壽”的秘方 左崇年

  讓義務教育的陽光溫暖農(nóng)民工子女 左 右

  職業(yè)教育是緩解結(jié)構(gòu)性失業(yè)的妙方 吳 玲

  錦繡中華(地方專頁)

  新疆專頁

  樹立參政意識,為新疆發(fā)展貢獻力量 牛汝極

  認真履行職能,為新疆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建有用之言 史建新 劉家文

  華夏瑰寶——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shù)及其他 楠 舟

 

 

  2009年7期雜志目錄

  專稿

  一步提高學習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水平 嚴雋琪

  音樂與人生 王立平

  學習與探索

  論民主黨派深適應癥學習貫徹科學發(fā)展觀 張 峰

  堅持科學發(fā)展 積極履職奉獻 為實現(xiàn)寧夏經(jīng)濟社會跨越式發(fā)展貢獻力量 民進寧夏中寧縣委會

  國是論衡

  共話長江水 劉 芳

  議政回音

  南昌民進關注民生工程提案初見成效 鐘初文

  教育園地

  學好文言文 傳承民族文化 育 文

  基礎教育改革 學制首當其沖 李建遠 康繼文 高秀平

  那一代人的教子方法 孫延東

  法制天地

  我國的居民委員會制度 高民權(quán)

  人物通訊

  藥用植物王國里的孜孜探求者 聞 靜

  在希望的田野上 車昭益

  文化視點

  獨具特色的吉林省博物院 黃 嵐 陳治平

  書刊評介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加強民主黨派參政能力建設 周洪宇

  百家之言

  給普通人留點念想 柳 萌

  從阿勒泰到慈溪 潘洪其

  網(wǎng)絡民意就是社會民意 陸士華

  應正確理解擴大消費 肖 華

  為“治安防范獎勵基金會”叫好 左 右 )

  下基層調(diào)研也要有好的作風 石子河

  訂做西服的啟示 左 斌

  就業(yè)率與招生持鉤值得期待 張君明

  動漫產(chǎn)業(yè)振興發(fā)展正當時 江德斌

  錦繡中華(地方專頁)

  南京專頁

  完善機制顯優(yōu)勢 服務發(fā)展見實效 朱曉進

  以提案為載體,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 曹建國

  堅持多黨合作政治制度 鞏固發(fā)展和諧政黨關系 中共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

  為文化建設搖旗 為文化民生吶喊 于 江

 

 

  2009年8期雜志目錄

  專稿

  為建設適應時代要求的 高素質(zhì)參政黨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嚴雋琪

  學習與探索

  光輝的歷程 生動的實踐 衛(wèi)小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在改革開放中深入與發(fā)展 徐菊英

  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quán) 合力唱響時代主旋律 王報換

  國是論衡

  “三股勢力”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 心 軒

  議政回音

  為了書法藝術(shù)的弘揚和傳承 劍 青

  教育園地

  高考作文命題的變化 高京昱

  淺議技工學校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 李寧瑞

  法制天地

  我國的民族政策與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高民權(quán)

  人物通訊

  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繼續(xù)前行 包松婭

  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空谷遺音”——朱晞 徐國清

  胡鐵軍的書法人生 錢 英 蔡惠泉

  文化視點

  走近軍史第一館 肖燕燕 余桂林

  漢唐神韻 長安風骨 王勇超

  由周易熱引出的話題 鄭萬耕

  書刊評介

  三重架構(gòu)托起京劇事業(yè) 郭媛媛

  百家之言

  人大行使任免權(quán)更要“知其所以然 潘洪其

  “火箭干部”真的是“超人”嗎? 蔣 萌

  群眾的呼聲最好的“批示” 汪代華

  大學畢業(yè)生到職?!盎貭t”說明了什么 楊亞軍

  “辦事檔案”建得好 韓玉玲

  官員任期莫“縮水” 胡昌方

  給環(huán)保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時間 江德斌

  當好“保姆”不做“娘” 王翠榮

  “傾家蕩產(chǎn)”懲罰代言明星何須擔憂 吳 玲

  重大民生工程人代表驗收好 肖 華

 

 

  2009年9期雜志目錄

  第九期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

  紀念人民政協(xié)成立六十周年???/p>

  專 稿

  多黨合作譜新篇

  共慶輝煌話心得

  流金歲月憶往昔

  參政議政創(chuàng)佳績

  山高水長懷前賢

  前輩風采永銘記

  群英輩出勵今人

 

 

  2009年10期雜志目錄

  學習與探索

  新形勢下執(zhí)政黨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李君如

  以黨為師 與黨俱進 王報換

  國是論衡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行動指南 促進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 張傳吉

  議政回音

  民進南通市委會提案“關于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議”被政府采納 何志斌 張徐劍

  教育園地

  留學生與中國社會的變革 吳乃華

  我評價 我成長 我快樂 吳西強

  法制天地

  新中國立法工作成就顯著 萬其剛

  人物通訊

  感恩 愉悅 承受 探索 鄒海偉

  甘作紅燭照人寰 林 夕

  文化視點

  金融危機給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文化啟示 邱連波

  民進江蘇省委會愛國愛會教育基地——葉圣陶紀念館 廖 群

  解析遠古的記憶和玄妙 歐 石

  史海鉤沉

  回憶雷潔瓊主席二三事 楊明輝

  書刊評介

  讀譚家健著《中國文史哲匯通》 趙慎修

  域外一瞥

  第三屆亞歐世界遺產(chǎn)城市國際會議參會印象 董玉海

  緬懷故人

  永遠的懷念 佘宏明

  百家之言

  遍地英雄下夕煙 王乾榮

  不可忽悠“維穩(wěn)” 孫 燕

  誰在保護“成年官”? 潘洪其

  十五年換九任市長,領導何以“走馬燈”? 蔣 萌

  當官應“打”送禮人 勞 力

  “前門開”、“后門關”、“旁門清” 姬建民

  要奔小康,抓好健康 黃琳斌

 

 

  2009年11期雜志目錄

  學習與探索

  學習貫徹科學發(fā)展觀 不斷提高履職能力 姚愛興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加強和改善“政治把握能力” 李進權(quán)

  國是論衡

  關于全面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的思考 左定超

  議政回音

  一份提案促成江城武漢實現(xiàn)警察徒走巡邏 余 玲

  教育園地

  留學生與中國社會的變革 吳乃華

  我評價 我成長 我快樂 吳西強

  法制天地

  切實保護保險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 孫 麗

  人物通訊

  用文化跨越那淺淺的海灣 包松婭

  文化扶貪 愛心助學 周劼人 蔡惠泉

  文化視點

  大足石刻 國之瑰寶 郭相穎

  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美援朝紀念館 王殊男

  史海鉤沉

  民進前輩與中國的出版文化事業(yè) 唐 瑾

  書刊評介

  珍貴的照片 真情的歷史 華爾佳

  百家之言

  “軟肋”上能舞多久 孫 燕

  “研討”之研判 王乾榮

  讓生命越來越多地獲得制度性保障 黃琳斌

  障輿論監(jiān)督,問責有待細化 劉義昆

  官員還是不兼博導為好 朽 木

  是該解決中小學班容量過大問題的時候了 康繼文 李高亮

  制度應讓好人終有好報 李 靖

  小偷與官盜 元 明

  公文限字值得推廣 韓玉玲

  干部輪崗大有裨益 李華榮

  錦繡中華(地方專頁)

  揚州專頁

  人文古揚州 繁榮新都市 董玉海

  精致和諧的揚州文化 管世俊 萬 俊

  又見揚煙花三月 王克勝

  春風十里揚州路 風雨同舟五十年 佘宏明

 

 

  2009年12期雜志目錄

  專稿

  民主黨派在社會主義 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嚴雋琪

  減少群眾負擔 樹立群眾觀念 蔡達峰

  學習與探索

  試論提高民主黨派的“四個能力” 張獻生 徐小風

  國是論衡

  關于發(fā)揮黨派民主監(jiān)督作用問 臧鐵軍

  議政回音

  民進蘇州市委會“對接世博”建言成效顯著 廖 群

  教育園地

  校長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角色 王志勤

  對辦好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的幾點思考 馬成志

  法制天地

  人大常委會是如何行使權(quán)力監(jiān)督的 高民權(quán)

  人物通訊

  弘揚和純潔祖國語言文字的人 李寶平

  柳州市教壇上一顆明星 李士明

  文化視點

  新疆博物館:堪稱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寶庫 楠 舟

  傳承光輝歷史 弘揚二七精神 孟 蕊 張曉蘭

  “清涼山文化”芻議 王長才

  史海鉤沉

  中國民主促進會響應“五一”口號時間的考證 王 民

  緬懷故人

  爺爺不應被忽略的方面 葉小沫 葉永和

  百家之言

  既防貪官“潛逃”,也反貪官“潛伏” 潘洪其

  二奶、三奶……無窮奶 舒 展 文 方 成 圖

  “打黑”打出麻煩? 蔣 萌

  “民情訂單”甚合民意 張君明

  問責“學術(shù)不端”需細化標準 李 靖

  讓更多“文化共享”惠澤農(nóng)民 左 右


      作者:

Copyright ? 2025 中國民主促進會 《民主》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霄云路霄云里7號 郵編:100125
電話:010-64604967 傳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