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進首頁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頁 |雜志簡介 |雜志征訂 |投稿須知 |編讀往來 |廣告業(yè)務(wù) |歷年目錄

美的歷程

  秋,是北京最美的季節(jié)。在這樣的時刻跟隨“2024海峽兩岸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交流參訪團”一起,開啟北京—敦煌的文化之旅,注定,是一場美的歷程。
  從北京到敦煌,從紫禁城到莫高窟,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古色斑斕的青銅器,煙雨天青的汝窯瓷,恢宏的宮殿與綺麗的梁枋,精美絕倫的飛天壁畫……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聚、積淀,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意趣,讓我們一步三嘆,流連不已。那獰厲的美、古拙的美、清雅的美、華貴的美、端莊有序的美、大氣磅礴的美、精雕細琢的美,無一不讓我深深感慨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細膩深刻??梢哉f,在這短短幾天的參訪中,初初窺見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產(chǎn)生、形成和流變的歷程。
  俗話說美人在骨不在皮。文物器型之美自然叫人贊嘆流連,但其中蘊含的文化之美,更能浸潤心靈。在故宮儒家文化大展中,系統(tǒng)了解儒家文化的歷史脈絡(luò)、儒家思想的核心文明理念及其綿延千年、廣被四海的影響;在北大校史館中,品讀北大百余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是近現(xiàn)代歷史的縮影和社會精神狀況的標尺,是承載希望與夢想的精神高地;在敦煌博物館,跟著張騫使團的駝鈴,跨越千年,領(lǐng)略絲綢之路明珠的風采,感受敦煌遺書的燦爛與唏噓,見證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進程;在敦煌書局,一起穿梭于過去與現(xiàn)在,琳瑯滿目滿富巧思的文創(chuàng)作品,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疊,是敦煌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一個文明,其藝術(shù)之美,文化之美,必然反映在它的精神世界中,沉淀出獨特的精神氣質(zhì)。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shù)博物館展板上,那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丁文江、翁文灝、李濟、梁思永、楊鐘健、裴文中、賈蘭坡……走出書齋,走向曠野,書寫了一個黃金時代。但其實,哪有什么黃金時代,從來都是勇毅者以自己的精神開創(chuàng)新的紀元。在當下之中國,我們依然需要這種精神,去面對世界之變,去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開創(chuàng)屬于我們的黃金時代。漫步在莫高窟下,當所有人都被精美的石窟藝術(shù)吸引時,我的目光遠遠地投向了宕泉河畔,那里安葬著包括常書鴻、段文杰兩任敦煌研究院老院長在內(nèi)的數(shù)位莫高人。樊錦詩院長在回憶錄中細數(shù)了每一位安葬在這里的同仁,寥寥數(shù)字,也許道不盡這些莫高窟人奉獻的一生,卻將這種“莫高精神”深深埋進我們的心底。王陽明先生臨終留下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如這些前輩們一樣,保持對世界敏銳的感知、深入的思考與發(fā)自內(nèi)心的慈悲,對他人真誠的關(guān)注與關(guān)懷,對鐘愛的事業(yè)熱烈地投入,過生機勃勃、此心光明的一生。
  在參訪團里,我認識了很多臺灣的朋友。大家交流參訪的感受,分享工作生活趣事,共同的文化傳承讓交流沒有任何隔閡,一路的歡聲笑語中,深刻地感受到血脈相通。相聚是短暫的,分別是常態(tài)。但這僅僅是物理層面。海峽的距離,阻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隔不斷對共同中華文化之美的追尋。血脈與文化的紐帶,可以跨越千山萬水,將我們緊緊相連。
 ?。?025年2期)

  


      作者:□趙天雪

Copyright ? 2025 中國民主促進會 《民主》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霄云路霄云里7號 郵編:100125
電話:010-64604967 傳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